本篇文章1108字,读完约3分钟

“这是用35斤塑料袋、水瓶和泡沫制成的。这是我最多的积蓄。”8月16日,在北京市延庆区大张克乡慈母川村的门口,78岁的张廉手里拿着5袋洗衣粉和4瓶洗衣粉,开心地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她身后是一场忙碌的交流。村民们把水瓶捆成捆,用塑料包装,然后把瓶子和罐子堆成小山。每个人都推着车,排好队,一个接一个地称好他们带来的垃圾,向录音机报出他们的名字,井井有条地换工作。一些村民说,这是在大张克镇开展的“白垃圾换日用品”活动。在过去的六年里,收集白色垃圾已经成为村民们的日常习惯。

用商品替代白色垃圾清理山村6年

延庆区大庄客乡地处偏远山区,人口分散,垃圾收集运输困难。为了搞好垃圾管理,实现全民参与垃圾分类,我们需要想一个好办法。

2011年,在环境整治工作中,大张科镇政府提出了“白垃圾换生活用品”的方法。

日常必需品的交换有一个标准:1公斤白色垃圾和一卷卫生纸。3公斤白色垃圾,换小袋洗衣粉,6公斤白色垃圾,换一块肥皂等。

每次交流活动都是由乡镇清洁队组织的。在过去的六年里,王长江一直专门负责日常必需品的交换。他说:“起初有醋和食用油。我们换了两次。每个人都说他们不想吃,夏天很难把它们放进去。我们把它们变成了日常用品。”

“我说我要洗衣粉,他给了我洗衣粉。我真的不用买任何洗涤剂、胰液或卫生纸。”张廉说。

起初,村民们不知道什么是“白色垃圾”。村委会和村委会积极推广塑料袋、水瓶、废旧电池和农药瓶可以换成日常用品的理念。现在,在村民的眼里,可以用来交换日常必需品的东西可以叫做“白色垃圾”。他们在活动中学习了垃圾分类。"塑料制品应该浓缩,它们不能降解,会污染环境."

来自慈母川村的会计李秀华(音译)表示,除了整理生活垃圾,她还会把村外的垃圾捡起来,装进袋子里,然后堆在一个垃圾棚里。“这都是过眼云烟。每个人都习惯了。”

今年是“生活必需品白色垃圾”运动的第六年。在大张克乡的街道和田野里很难看到白色垃圾。

每个季度,该村每年至少有4个交易所,每年部署1044名清洁人员,每年464辆垃圾收集车,每年收集80多吨白色垃圾,由市政府统一分类、回收和再利用。

对于普通人来说,捡垃圾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而交换日常用品是村里常见的集体活动。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村民对整洁生活环境的认同感有所提高,农村逐渐形成了整洁的环境氛围。

“今年,延庆正处于建设文明城市的关键一年。我们山区的乡镇也要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市容研究所所长孙建军表示,“我们将继续开展用白色垃圾换生活用品的活动”。"

76岁的刘玉柱告诉记者:“事实上,我们是否改变事情并不重要。如果我们把村子里的垃圾都处理掉,这座山就会变得干净了。”(贾文成,刘晓军)

责任:张洋

标题:用商品替代白色垃圾清理山村6年

地址:http://www.jcpa.cn/blgxw/1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