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46字,读完约4分钟

为了规范市场秩序,日前召开了可穿戴产品分类和标识等三项国家标准的发布会,全面启动了智能硬件标准框架和可穿戴设备标准化的研究,也吹响了千帆可穿戴设备行业的号角。

可穿戴设备行业迎来了标准化时代

与市场的迅猛增长相比,可穿戴产品的行业标准严重不足。为了解决这一尴尬局面,智能硬件标准体系框架和可穿戴设备标准化需求研讨会及三项国家标准发布会近日在北京召开。40多位专家齐聚一堂,讨论智能硬件标准体系框架,以及行业、市场和应用的热点产品可穿戴设备的标准体系和未来工作计划。

此次会议启动并制定了“可穿戴产品分类与标识”、“可穿戴产品数据规范”和“可穿戴产品应用服务框架要求”三项国家标准。根据新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的网站,新标准将对可穿戴产品进行分类,规范可穿戴产品的类型和标识格式,规范可穿戴产品的数据格式,规范可穿戴产品的应用服务功能等。,并为消费者提供权威的购买指南。

穿戴设备三项国标启动制定 规范落地促千亿市场爆发

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与软件服务部部长孙文龙表示,可穿戴产品的未来发展是无限的。人机交互和设备互联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标准化基础,可穿戴产品分类和识别等三个标准是起点和原点。可以预见,随着可穿戴设备标准化的推进,产品生产和研发将有“法规”可循,政府监管将有“证据”可循,行业发展将逐步走向标准化和专业化。

穿戴设备三项国标启动制定 规范落地促千亿市场爆发

建立标准系统和行业基准

可穿戴产品市场是一片蓝色的海洋。智能手镯、手表、眼镜和其他设备不断创新,为消费者提供了丰富的空房间选择。根据市场研究机构marketsandmarkets发布的最新报告,到2020年,全球可穿戴技术市场将达到312.7亿美元,2015年至202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7.8%。

然而,“冲动”不一定是“质量保证”,没有行业标准和政府监管的“有形之手”限制,导致可穿戴产品市场混乱。漏洞检测中心吴云曾爆料淘宝32大智能手表中有13个安全漏洞,可导致100多万儿童被黑客实时监控,从而获取儿童日常行走轨迹和实时环境声音。

此外,在可穿戴产品中,消费者最追求的医疗应用功能存在许多问题。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杨欣曾指出,许多可穿戴设备难以适应当前的医疗系统标准,在方法学和相关测试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此外,不均衡的行业标准严重阻碍了国内可穿戴设备制造商的海外扩张步伐。目前,中国的可穿戴产品正从1.0时代走向2.0时代,许多行业领先的制造商已经开始规划海外发展蓝图。然而,可穿戴产品标准的缺乏就像失去了行业基准,这使得设备制造商不知道该往哪里看,进而抑制了创新和改革的活力,难以与国外高科技企业竞争。因此,建立和完善可穿戴产品的标准体系已经成为行业内最迫切的事情。

穿戴设备三项国标启动制定 规范落地促千亿市场爆发

加强软硬件同步开发是关键

这一次,三项国家标准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国内可穿戴设备行业的腾飞,但这显然不足以推动行业的发展。国内可穿戴设备制造商要想做大做强,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

首先,软件和硬件同步开发,以改善用户体验。如今,可穿戴硬件发展迅速,智能手镯、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产品琳琅满目,但智能硬件的配套软件却难以跟上发展的步伐。同样的跟踪步伐和监控睡眠的软件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因此,重视软硬件的同步开发,加强配套软件的开发,应该是厂商布局的下一个重点。

穿戴设备三项国标启动制定 规范落地促千亿市场爆发

第二,加大对R&D的投资和创新,走出同质化。与手机、电脑等其他科技产品相比,可穿戴产品的技术门槛更低,同质化现象更严重。缺乏产品特性的制造商往往依靠压缩利润和打价格战来赢得消费者的注意,但从长远来看,这就像饮鸩止渴。对于设备制造商来说,加强R&D创新和突破技术壁垒是增强企业实力的突破口。

最后,注重海外专利储备和布局,走“下海”之路。长期以来,中国企业与海外同行在专利意识和实战经验上的差距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走出去”后,许多企业遭遇了海外竞争对手发起的专利诉讼,并因缺乏应对经验而落败回国。随着行业“下海”的热潮,企业应更加重视专利储备和布局,了解和掌握海外专利申请程序,学会通过专利武器打开海外市场的大门。

标题:穿戴设备三项国标启动制定 规范落地促千亿市场爆发

地址:http://www.jcpa.cn/blgxw/14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