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597字,读完约9分钟

语文教材的文案变更每次都会引起巨大的波浪cfp

回顾我国基础教育的历史,不得不承认应该载入语文教科书的东西太多了:千秋国家的梦想,人性的真善美,熏陶,教,感化,不可或缺。 某集的存废,某作家的取舍,随着“国语”的变化在社会上掀起了巨大的浪潮。 扬州大学教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辑委员徐林祥在接受速报记者采访时,媒体很在意好事,但不要炒作。

【要闻】媒体在乎是好事但切勿炒作

“去政治化”,媒体炒作

周刊:苏教版收了一点现代作家的作品,你在想什么?

徐林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必修部分收录了韩少功的《我的心归》和周国平的《面对苦难》。 这两部都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新追加的情节。 其中,韩少功的《我的心归来》收入必修一《月亮是故乡明》的主题《流浪的旅行者》的板块,描写了作者访问海外时对祖国、故乡的思念和由此而引起的思考。 周国平《面对苦难》的收入必修5“面对人生”的主题“苦难中的尊严”板块围绕如何面对逆境的话题,肯定了逆境的价值。 这两个文案有助于学生正确的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前一句考虑到哲学上富有抒情色彩的形象,后一句用诗通常跳跃的语言和具象化的语言直接表现思考的结果,这两个文案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也有益。

【要闻】媒体在乎是好事但切勿炒作

周刊:作为被最广泛采用的教材,我把被鲁迅骂的梁实秋的作品收录在人教版里,有人认为这释放了“去政治化”的信号,你觉得怎么样?

徐林祥:这好像不是信息的信息。 媒体报道说“梁实秋作品将进入中学教材”,在人教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国语》(必修一)中选择了梁实秋的“记住梁任公的演讲”。 该教材于2004年5月由人教社出版,从2004年秋天开始在实施部分高中新课程的省份采用,至今已有5年。

【要闻】媒体在乎是好事但切勿炒作

选择什么作为教材,取决于课程的目标,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只是例子。” 当然,教材的选文也触及到了编辑的眼睛。 同一所高中新课的语文教材,不同版本的编辑可以不约而同地选择某个复印件。 比如人教版和苏教版选择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 也有选择句的区别。 例如,人教版选择了梁实秋的“记得梁任公的演讲”,剩下的几个版本没有被选中。 人教版收录梁实秋的作品是解放了“去政治化”的信号,我认为这只是媒体的炒作。

【要闻】媒体在乎是好事但切勿炒作

周刊:后来明确了,鲁迅的作品不是删除,而是将必选改为选修,总量没有减少。 但是也有对淡化鲁迅作品的这种方式表示不满的声音。

徐林祥:鲁迅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的地位不可动摇。 鲁迅作品作为新文化经典的地位也不可动摇。 鲁迅至今仍是语文教科书上入选最多作品的作家。 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必修教材5本收录教材113篇,收入作品最多的是鲁迅和司马迁,各有3篇,鲁迅作品有《祝福》、《带来的主义》、《纪念刘和珍君》。 选修教材共有16本,《鲁迅作品选读》就是其中之一。 现在很多声音对淡化鲁迅的作品表示强烈不满,但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与一点媒体不符合实际误解无关。

【要闻】媒体在乎是好事但切勿炒作

六十年修订史:从“双基”到“三维”

周刊:你怎么看60年来中学语文教材的修订史,或者演变史?

徐林祥:《语文》作为教材名,始于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局编辑部出版的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教科书》。 这本教材的“大意”是“说的是语言,写的是文案,根据语言,“语”和“句”是分不开的。 语言教育应该包括听、说、阅读、写作四个方面。 因此,这本教科书不使用“国文”和“国语”的旧名称,改称为“国语教科书”。 ”。

【要闻】媒体在乎是好事但切勿炒作

60年中学语文教材的迅速发展史,可以分为前后两三十年。 前30年又可分为5个时期:建国初期的语文教材根据陕西甘宁边区教育厅编辑审查的《中等国文》迅速发展,提倡读写全面训练。 五十年代中期,推进中文、文学分科考试,中学分为《中文》、《文学》,高中只有《文学》(当时设想在中学三年完成中文教育任务)。 五十年代后期,受大跃进和政治运动的影响转弯了。 60年代前期,教材重视工具性,重视“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文革”时期,又受政治运动的影响,走了弯路。 后30年大致分为3个时期: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前期无论混乱的哪个时期,都要提到工具性和“双基”。 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末,提倡分离编辑审查,一纲多纲,教材逐渐走向多元,观察素质教育的要求。 进入21世纪以来,与新课程相结合,出现了重视新课程精神,特别是人文熏陶的语文教材。 总的来说,这60年来,语文教材重视读写能力的训练,重视中文、文学知识的传授,重视“双基”,强调素质教育,体现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做法、感情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要闻】媒体在乎是好事但切勿炒作

“语文知识”的问题还没有处理

周刊:你觉得现在语文教材有什么问题? 那些方面还有改善的必要吗?

徐林祥:我曾经说过,一套理想的中学语文教材,必须具备至少两个条件:一是作为语文学科教材,很好地体现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复印件,选择文质和美,适合教育,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则 二是作为国家承认的教材,很好地体现了国家意志、社会主流意识、中华民族变得优秀前流传下来的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趋势,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感情、态度、价值观和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应该说现在的人教版和苏教版在这些方面做得很好。

【要闻】媒体在乎是好事但切勿炒作

现在的语文教材有应该改善的地方,但是教材中的语文知识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张志公曾经是“以前就流传下来了语文教育教材论”,他指出不重视知识教育是以前语文教育流传下来的四大弊病之一。 五四前后,特别是三十年代,语法修辞知识被纳入教科书,成为现代语文教育走古代语文教育和科学化道路的重要标志。 但是,从建国到20世纪末,人们对“国语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没有科学的定义。 1962年上海江苏省语文教育界对语文知识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将其概括为“字、语、文、篇、语、修、逻辑、文”8个方面,经全国语文教育界普遍同意,称为“八字宪法”。 但是,自从1978年公布的中学语文教育大纲第一次谈及“语文知识”概念后,语文教育大纲的“语文知识”相关表达以“包括……等”的形式说明,或在“教材复印件”或“教育复印件”部分有几个项目 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这些表现没有明确概念的内涵,不具备明确概念外延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延展性”。 进入21世纪,语文知识的问题还没有处理好。 从公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的课程标准来看,只有两个国语课程标准没有“复印标准”的部分。 另一方面,现有的语文知识系统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目标要求,不能满足语文教育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新的语言知识框架还没有重建。 近年来,人们开始自觉地追究和反省语言知识到底是指什么,以及语言知识中到底包含这些问题,到目前为止,语言知识到底有那些,特别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非常重要的语言过程性

【要闻】媒体在乎是好事但切勿炒作

信息链接

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风波与争论

●200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表了《国语新课标必读丛书》,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入选,小说中含有一点性描写,引起了家长的担忧。

●2004年,深圳市育才中学语文教师严凌君撰写《青春读书课》的中学生系列人文读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丛书中收录的崔健的歌《什么都没有》、王小波的《特立独行的猪》、《读书》杂志的手记《请复习国人的常识》等篇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要闻】媒体在乎是好事但切勿炒作

●2004年11月,王度庐的《卧虎藏龙》和金庸的《天龙八部》被选为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传闻中的《金庸入选语文教材》得到证实,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2005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5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教科书(考试本)上,特写了奥运会冠军刘翔的照片和信息。 同年,罗大佑的歌《现象七十二变》被列入高等教育社新版《大学国语》的诗篇。

●2007年8月,北京9区语文教材拆除鲁迅的《阿q正传》、《药》、《纪念刘和珍君》,金庸的《雪山飞狐》刊登在教育参考书上,引起了“金庸取代鲁迅”的广泛争论。 然后被删除的是《六国论》等,近20篇以前就流传下来了古文的文章。

【要闻】媒体在乎是好事但切勿炒作

微博调查

选择谁的复印件代替谁的复印件?

如果调整文本募集舆论,你会选择谁的复印件? 说说你的看法。

@风鬼:反映爱国主义精神和人本精神的文本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的教材不能成为几乎不传达西方价值观的工具。 所以,不管是谁的文本还是谁的文本,上面两个几乎一致就行了。

@陶立夏:我不记得在教科书上读过多少名家的作品,但我最喜欢的是鲁迅。 他的复印件代表着重要的时代,比历史书更生动。 如果可能的话,我想增加阿城,苏童。

@孟秋:可以加上塞林格的《献给爱斯美的故事》、海明威的《印第安营地》和马克思的《巨翅老人》。

@小号鲨鱼:对写语文教材的看法: 1、被删除的有很好的复印件。 新添加的东西也有很好的复印件。 4、教材不是唯一的阅读范围,不是唯一的营养来源。 觉得换了教材学生会怎么样,或者不怎么想,完全是杞人忧天。

@船首草:杨缨在钱钟书《围城》中写的叙事诗也可以教孩子讲述故事。

□速报记者陈曦

标题:【要闻】媒体在乎是好事但切勿炒作

地址:http://www.jcpa.cn/blgxw/18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