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717字,读完约9分钟

天安门广场的“庆祝全世界”花坛。何勇,本报记者

10月1日,美国中国企业家联合会会长石甘平与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的孩子们合影。石甘平提供图纸

10月1日,海外华人代表参加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聚会。日本爱知华侨协会会长赵亮星摄

9月28日,海外华侨参观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大型成果展览。中国新闻社记者侯钰摄

9月28日,海外华侨参观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大型成果展览。中国新闻社记者侯钰摄

9月28日,海外华侨参观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大型成果展览。中国新闻社记者侯钰摄

一路走过,一路歌唱,共和国走过70年的春秋。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一切都被破坏的时候,在改革开放被贯彻的时候,在中华民族迈向新时代的民族复兴的时候,海外华人和中国人目睹了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分享了中国发展带来的机遇和荣耀。骄傲和自信,感动和感动,成千上万的词汇集成一首深沉的赞美诗,流淌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这位记者采访了许多参加国庆庆典的海外华人,聆听了他们喜悦的心情,讲述了他们与共和国携手走过的难忘岁月。

站起来-

“这是一个国家的重生。”

9月28日,北京展览馆挤满了人。来自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海外华人来到这里参观“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果展”。

进入70年的访问,我脑海中的记忆猛增。美国纽约温州同学会名誉会长、74岁的黄根迪突然哭了起来。

“抗战胜利那年,我出生在上海的法租界。那时候,外国人很高。我的父母为他们当仆人,他们的生活很艰难。当我4岁的时候,我回到了我的家乡温州。我没有足够的食物是很平常的事情。”他动情地说:“新中国的成立向世界表明,中国人民已经真正站起来了。看着五星红旗下共和国的进步和发展,它的国力越来越强,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我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

不管我去哪里,总会有一首赞美诗。

对过去多事之年的记忆是深刻的。随着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的升起,古老的中华民族的沧桑和源远流长、风雨交加的中国大地开始显示出前生成空的活力。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救中国,发展中国."78岁的荷兰华侨华人协会名誉会长胡坚定地说。“新中国成立时,我们的内外环境非常危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开始探索自己的道路,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我们已经完全恢复了国民经济,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并开始实施“五年计划”。"

当我在展区看到新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时,瑞中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会长赵玉安停下来和同行业的朋友们讨论。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除了造不出汽车、飞机、坦克和拖拉机之外,什么也做不了。当我第一次出国时,看到外国乘客拒绝在外国航班上饮用中国生产的水,我感到非常难过。”赵玉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唯一一个工业门类全部列入联合国工业分类的主要制造国。中国制造是质量的保证。”

不管我去哪里,总会有一首赞美诗。

第一条铁路建成通车,第一批国产汽车下线,第一辆拖拉机成功生产……一辆接一辆,“新中国第一辆”,讲述着迷人的历史故事。尼日利亚中国援助中心主席陈光哀叹道:“70年在人类历史上是短暂的,但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来说,这是发生巨大变化和变化的70年。中国人民表现出了“敢教日月改变天空”的英雄精神,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繁荣。这不仅是一个国家的诞生,也是一个民族的诞生。”

不管我去哪里,总会有一首赞美诗。

为什么中国能取得如此惊人的历史性飞跃?许多海外华人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东非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协会和东非中国总会会长韩军说,中国今天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几代人艰苦奋斗的结果。在70年的斗争中,一代又一代的共产主义者始终牢记不要忘记自己的首创精神的使命,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做出了无私的贡献,谱写了史诗般的动人篇章。

不管我去哪里,总会有一首赞美诗。

致富-

“伟大的时代带来无限的机遇”

1978年,在马来西亚出生、长大、居住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刘晨于梅第一次回到中国。那时,改革开放的大潮正在中国汹涌澎湃。刘辰于梅以好奇和欣喜的目光注视着这个陌生而熟悉的家园。当时,她没有意识到她的原籍国将为她从事国际贸易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如果你不在中国购买,你还能在哪里购买?”现任中巴联合会名誉主席刘晨于梅微笑着告诉记者。“我记得我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人们都穿着蓝布衣服,商场里的许多容器都不满意。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商品正逐步走向世界,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当我们回家探亲时,我们已经从“带东西回来”变成了“带东西回来”

不管我去哪里,总会有一首赞美诗。

“不可否认,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是一个大国和强国。我深受感动,非常高兴。”于梅说:

从特区到沿海城市和内陆地区,中国出现了许多开放的地标,描绘了改革开放的壮丽画面。随着中国逐步向世界敞开大门,华侨华人以更大的深度和广度参与了祖国的发展和建设。他们是《春天的故事》的读者,甚至是叙述者。

1988年,胡景平离开家乡温州,去法国创业。起初,他在广东东莞购买皮革制品,然后出口到欧洲、非洲和其他地方。“20世纪90年代,中国启动了新一轮的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到法国旅游、做生意和学习。中法在各个领域的合作越来越密切,我的进出口贸易也越来越繁荣。”

2015年,胡景平的职业生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他在巴黎市中心的歌剧院和卢浮宫旁边买了一家免税商店。“以前,这家免税商店的客人主要来自俄罗斯、泰国、日本、韩国等地。现在,我们中国人才是主力军!”胡景平高兴地说:“我已经在国外生活和创业30多年了。我目睹了中国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中国人民正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不管我去哪里,总会有一首赞美诗。

从事古典家具制造的斐济华侨商人陈玉书也有同样的感受。"企业的发展与祖国的发展息息相关."陈玉书说:“改革开放的东风刮得很大,中国传统文化正逐步走向世界。工匠有国际视野和世界视野。创作时,我可以更加自信地将中国传统艺术元素融入家具设计,并推向世界市场。”

今天,陈玉书在新加波、澳洲等国家设立了艺术中心,与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交流和学习,让中国古典家具艺术在世界舞台上绽放。"这是伟大时代带给我们的无限机遇."陈玉书说。

坚强起来-

“21世纪属于中国”

近年来,昆士兰州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协会主席刘秀华几乎总是选择高速铁路作为城市间的交通工具。每天数千英里的“中国速度”让这位在国外生活了近20年的海外华人感到非常自豪。更让她吃惊的是,她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展览中了解到,中国自主开发的磁悬浮列车时速可达600公里。“我特意在磁悬浮列车模型前拍了一张照片。中国的发展速度就像一列高速列车,一路向前,令人震惊。”

不管我去哪里,总会有一首赞美诗。

进入新时代,“中国”列车进入快车道。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社会主义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越来越强大,越来越自信。今天的中国不仅是中国的中国,也是世界的中国——这是接受采访的海外华人最深的感受。

2016年,在外贸领域辛勤工作了30多年的巴西华人协会名誉会长叶穗勇转向了一个新的领域。“我们的团队开始在巴西几个主要城市的商业区开设商场,定位是销售所有国内商品。中国近年来的发展给我带来了更多的信心和勇气!”叶绥勇无法掩饰言语间的激动。

美国学者、南京大学华智研究所研究员徐德清对近年来的创新活力感到惊叹。“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在互联网和电子支付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今,在许多发达国家,信用卡或现金仍然需要支付,而在中国,一部手机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前沿领域,中国的发展水平也一直处于世界前列。中国将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并将其与自主创新和研发相结合。依靠巨大的市场,中国将充分激发公众追求新事物的热情和创造力,展示其生机和活力。”

不管我去哪里,总会有一首赞美诗。

来自法属波利尼西亚的中国人辛西娅是在海外出生和长大的“第三代中国人”。尽管她不懂中文,但她仍然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感到着迷。“从每一张照片和模特身上,我都能感受到中国各个领域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工业水平和科技实力都有了很大提高。中国人民的学习和创新能力让我对中国的发展前景非常乐观。”

不管我去哪里,总会有一首赞美诗。

加拿大中餐馆协会主席王谈到了他的家乡广东和整个中国的发展和变化,这不能掩盖他的兴奋。“2019年初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计划纲要令人鼓舞。这个拥有6000多万人口的地区有着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

七年前,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浪潮,王将其业务扩展到加拿大和美国,在海外开设了三家中国餐馆。从那以后,“一带一路”倡议把他带回了中国。“我们非常自豪地看到中国人民从富裕走向强大。将来,我在中国的投资,尤其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投资,只会增加。”

谈到未来,工业打印机制造商、美国华人企业家协会主席石甘平充满了雄心。“中国已经从产业链末端的‘世界工厂’变成了自主创新的‘智能中国’。我想跟上国家发展的步伐,从‘走出去’走向‘走进去’和‘走出去’,用工匠的精神打磨中国的自主品牌。”

五年前,斯洛伐克-中国教育和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卢荣宇回忆起一位斯洛伐克编剧的感受:“这位编剧多次访华,告诉我他热爱中国,对中国的未来感到乐观。他认为21世纪属于中国。”

职责:吴迪

标题:不管我去哪里,总会有一首赞美诗。

地址:http://www.jcpa.cn/blgxw/3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