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30字,读完约4分钟

一年一度的英飞凌中国学者交流大会最近在美丽的太湖之滨无锡召开。来自中国20多所著名大学的知名学者齐聚英飞凌,讨论“中国制造2025”下的合作机会。

作为德国最大的半导体公司,英飞凌与政府密切合作,英飞凌CEO莱因哈德·普洛斯博士也多次参加中德两国政府高层互访和交流,并受到李克强总理的接见。今年3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伟也专程来到英飞凌德国总部,就“中国制造2025”项目下的中德合作进行了深入沟通和交流。

事实上,英飞凌在高端制造领域一直拥有丰富的经验。他不仅是德国工业4.0委员会的创始成员,也是工业4.0的实践者。工业4.0的结构包括现场层、控制层、监督层和企业层。英飞凌在无锡的后工厂率先在中国启动了智能工厂示范项目,旨在向工业4.0的目标迈进。产品覆盖前两层的电机驱动器、执行器、传感器和人机界面的控制接口,成为核心设备。

英飞凌联手高校 助力中国制造2025

目前,德国大部分行业已经是3.0,达到4.0只是一个自然的演进过程,而中国正处于赶超国际先进制造业水平的过程中,一些行业甚至处于竞争力弱的发展阶段。“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正是为了促进地方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英飞凌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政府关系总监、大学项目负责人刘健在接受《21世纪经济评论》记者采访时表示。

英飞凌联手高校 助力中国制造2025

校企联盟和资源互补是英飞凌重要的本土化战略,也是英飞凌把握中国智力创新新机遇的重要途径,旨在帮助中国企业实现从人才培养到产学研结合的产业升级。

我们正在制定新大学计划的升级版,并与中国更多的大学合作培养人才以满足新的需求。刘健强调,英飞凌与各大学建立了长期的信任与合作关系。首先,与大学的合作关系不是简单的商业合作。第二,与大学合作的方式有很多,比如三方合作实验室。中国有许多大学,它们分布很广。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希望通过大学项目将最新技术带到中国,并结合大学和英飞凌各自的优势,促进相关领域的科研、教学和技术的发展。他说。

英飞凌联手高校 助力中国制造2025

英飞凌于1995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自1996年在无锡成立第一家企业以来,业务发展迅速。目前,它已在中国注册了2000多项专利,在中国的收入为10亿欧元。自2002年以来,它一直与同济大学合作。到目前为止,已有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Xi交通大学等20多所大学。

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副院长武志红表示,与英飞凌的合作是互利共赢的,知识产权归属将根据市场和项目情况决定。合作的共同目的是借助R&D高校的实力,帮助客户尽快将基于英飞凌产品的相应应用推向市场,最终实现批量生产。

据武志红介绍,英飞凌与同济大学的联合实验室已成功帮助一家国内汽车零部件制造商进入国际市场。

温州科博达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与国际同行相比,研发实力相对较弱,迫切需要成熟的技术解决方案来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当时,科博达找到了与同济大学-英飞凌汽车电子联合实验室合作的机会,为科博达开发了汽车照明控制技术方案,并成功帮助科博达进入欧美市场以及德国大众和奥迪的全球产业链。之后,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进一步进入欧洲其他一流汽车制造商的供应链,成为国内本土企业成功进入欧美著名汽车品牌全球供应链的典范。

英飞凌联手高校 助力中国制造2025

刘健直言不讳地表示,英飞凌与高校的合作是全方位、长期的,涉及到很多部门的人力和财力,甚至包括实验室样品、开发工具、海外培训等,是一项长期、全面的投资。在未来,将会有更多像科博达这样的案例,通过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投入更多的资源,将会取得双赢的结果。

标题:英飞凌联手高校 助力中国制造2025

地址:http://www.jcpa.cn/blgxw/9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