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02字,读完约7分钟

最新公布的中国制造业pmi仅为48.2,打破了15个月来的最低值。该数据用于衡量中国中小制造企业的发展状况,是pmi50的一个临界点,而创纪录的低数据表明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空集中化,产业危机严重。

事实上,早在2014年,中国制造业就已经出现了危机:破产浪潮从珠江三角洲蔓延到长江三角洲,大量制造企业相继倒闭,这使得中国制造业处于严峻的形势。

国内外市场正在萎缩,制造业市场已经饱和

由于进入门槛低,低端制造业参与面广,中国制造企业30多年来层出不穷;每年,制造业生产的产品的市场份额从满足国内需求扩大到出口。据调查,目前中国20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然而,随着每年工业产值的不断增长,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和产量明显过剩,供给已经远远超过了预期的市场需求。

与此同时,中国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简单的功能性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具有个性和强烈科技感的创新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年轻一代的新消费者越来越关注智能和时尚产品,比如苹果手机。低端和受欢迎的制造产品不断被挤出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已经从功能性和品牌性转变为体验性和参与性,但大多数中国制造企业根本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中国制造产业危机如何应对?

在外需萎缩、内需不足的情况下,中国制造业市场已经饱和,随之而来的是空.制造业的持续集约化

不平衡的成本效益杠杆逐渐失去成本优势

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依靠低廉的生产成本实现了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市场的目标,并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强大的竞争优势。然而,随着中国生产成本的快速增长,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领域的竞争优势正在丧失。

波士顿咨询公司最近发布的“全球制造业经济大转移”报告显示,中国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接近美国,生产成本差距缩小到5%以内。除了汇率变化的影响,这主要来自劳动力成本和能源成本的上升。

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制造产品的劳动力成本平均比美国低22%,而2008年,生产成本的优势只下降到5.5%。中国的制造成本正在接近美国。今天,中国工人的平均工资比十年前每年增长12%,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此外,近十年来,中国的土地价格大幅上涨,制造业所需的各种原材料价格也大幅上涨。各种叠加因素大大增加了将中国制造的产品运输到各地的成本,中国制造产品的优势已经消失。

中国制造产业危机如何应对?

无效的品牌溢价

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制造业,在凭借成本优势和广阔市场赢得第一桶金后,也效仿欧美制造企业,试图摆脱产品同质化的瓶颈,用消费者的质量和情感需求重塑品牌,重新实现品牌溢价。

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一直徘徊在低端市场。无论是格力、海尔还是中国成千上万的贴标产品,中国制造业从未在高端领域取得突破。中国制造业缺乏工艺,一直困扰着中国制造业,给其造成低价和低质量的形象。带有中国制造标签的产品很难从三个方面拉动品牌溢价:培养需求和动机、塑造价值和角色、塑造习惯和归属感。

中国制造产业危机如何应对?

算上中国的制造业,没有一家公司能像可口可乐那样自豪:即使世界各地的工厂在一夜之间化为灰烬;但只要可口可乐品牌存在,它很快就会卷土重来。很少有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

中国制造企业大多依靠薄利多销来创造利润价值,因此品牌很难形成企业的可变现资产,面对不可预测的市场环境也难逃厄运。

中国制造业受到双方的攻击

低端制造中心转移

通过政策补贴和低成本投资的优势,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制造业迁移的大本营;然而,随着中国国内经济改革的深入,这些低成本优势已经不复存在,外国甚至本土制造商已经将他们的企业转移到东南亚,下一个制造中心。

近年来,东南亚国家加快了贸易自由化进程,鼓励和支持制造业发展。此外,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东南亚国家在生产要素价格和环境负荷能力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优势,而这些廉价的生产成本正是吸引外国投资建厂的地方。

东南亚国家凭借政策优势和现有的低成本生产要素参与世界制造业的生产,严重削弱了中国制造业市场的竞争优势,动摇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

欧洲和美国的高端制造业迫使中国的制造业发生变化

此外,金融危机以来,欧美国家倡导的再工业化也给中国制造业带来了新的挑战,高端制造业成为大势所趋。

美国制造业的回归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制造业回报不仅指将传统制造业迁回中国,还指控制战略性制造业的主导力量。长期以来,美国制造业由创新、技术和品牌元素积累而成,正步入一个新的领域,高端智能是主要方向之一。

中国作为代工生产的制造大国,实现了2万亿美元的年产值突破,在规模和产值上一直领先,但在实际竞争力上始终不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制造大国。随着这些国家向高端制造业领域迈进,中国现有制造业的升级也将受到冲击。

今天的中国制造业,一方面难以应对来自低生产成本国家的竞争挑战,导致低端制造业外流;另一方面,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很难与欧美国家竞争。在双方夹击的形势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道路越来越艰难。

中国制造业的真正出路

中国制造的工匠精神

在工业革命时代,制造业也是如此,这大大削弱了消费者的个人需求。随着消费者自我意识的觉醒,中国正从大规模工业生产走向卓越定制的时代。

在定制化时代,中国制造业必须首先确保自己的工艺。工匠不是装配线上的机械重复者,而是具有精密制造精神的劳动者。世界上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是因为它们的工艺和产品的持续生产追求卓越。精工制造代表了创新的设计理念和更高的制造标准。世界闻名的瑞士表,只有精心打磨每一个零件和每一道工序,追求完美,才能闻名世界,畅销世界。

中国制造产业危机如何应对?

中国制造业可以将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品质融入其产品中,在国际市场上形成声誉,摆脱劣质形象,以其品质获得未来品牌的高溢价能力。

定制化时代的到来

另外,在消费时代变革的关键时期,制造企业应该牢牢把握市场消费的主流。新一代消费者从出生起就已经进入了定制化生活。对自由和个人生活的追求使他们享受越来越多的特权。消费的个体特征和多样化迫使当前的制造企业对生产方式做出新的调整,为消费者做出让步。

制造企业可以将消费者的这种定制需求带入生产。过去,制造企业忽视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努力工作。产品进入市场后,终端的推广推动了销售业绩。一旦市场评估错了,就会浪费很多资源。然而,在定制化时代,制造企业可以完全把选择市场销售的权利交到消费者手中,根据个人需求进行加工和生产,并合理估计产量,而不是摸着石头过河。由此形成的生产模式将减轻制造企业的资产负担,有效规避不可预测的市场风险。

中国制造产业危机如何应对?

小品牌变好

当制造企业走向定制化生产和运营模式时,他们必须明白,他们的细分市场正变得越来越小,目标市场永远不会是大范围的人群,利基品牌正被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所追求。

社区经济的兴起成为制造业的又一次转型机遇。这些有着相同爱好和共同情感需求的消费者更愿意光顾小型实体店,购买符合其色调的利基产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千里之外的制造商可以接触消费者,选择具有相似特征的社区消费者,开发个性化产品,经营利基品牌。以利基品牌进入消费市场,不仅保证了制造商客户的稳定性,也停止了制造商价格战的竞争模式,使我们的制造产品有更多的溢价主动权。

标题:中国制造产业危机如何应对?

地址:http://www.jcpa.cn/blgxw/9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