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17字,读完约2分钟

《科学日报》在最新一期《中国科学院院刊》上刊登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建国等撰写的《亚太经合组织前后京津冀地区霾观测与控制措施评价》,介绍了他们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11月5-11日)期间的观测过程及相关分析与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北京市各类主要污染物削减率在40%以上,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污染物削减率在30%以上。

中国科学院公布“亚太经合组织蓝色”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利用亚太经合组织期间实施减排措施的机会,在京津冀地区组织了一次全面的实地试验。以北京市怀柔雁栖湖国家科技大学超级大气观测站为核心试验区,利用地面观测、激光雷达探测空、车辆导航、卫星遥感和数值模型预测等多种手段,构建了由2个超级站、15个三维观测站、6个移动观测车和20多个气象站组成的京津冀大气污染综合观测研究网络。2014年10月至11月,对京津冀地区的几个霾污染形成过程进行了综合观测和研究。

中国科学院公布“亚太经合组织蓝色”研究成果

经过统计分析,专家认为,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期间的气象条件下,如果不采取紧急减排控制措施,在会议前后的10天内,光污染天数将从1天增加到6天,中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将增加1天。就车辆限行的影响而言,在亚太经合组织污染期间,北京的气态前体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浓度分别比10月下旬的污染期下降了40%和52%。

中国科学院公布“亚太经合组织蓝色”研究成果

就如何留住“亚太经合组织蓝”专家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在京津冀区域分工阶段实现“亚太经合组织蓝”。根据北京山区平原风(白天偏南,晚上偏北)的特点,“亚太经合组织蓝”可以在北京中北部地区(南三环以北)长期维持,然后分批分阶段逐步向南推进。二是严格执行《全国大气污染防治十条》,建立动态调节机制。三是进一步加强京津冀地区联防联控,调整钢铁、冶金、建材等高污染企业。(记者李大庆)

中国科学院公布“亚太经合组织蓝色”研究成果

(编者:胡彦明)

标题:中国科学院公布“亚太经合组织蓝色”研究成果

地址:http://www.jcpa.cn/blgxw/1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