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749字,读完约12分钟

林冬梅(前排左二)和他的父亲林占申(前排右四)以及当地人在一起。(受访者提供图纸)

杨兆伟正在计算桥梁设计参数。(受访者提供图纸)

朱鹏飞正在检查供水设备。(受访者提供图纸)

2019年5月18日,段宏宇(右)和老板布卡普尔·哈立德(中)在巴哈吉4万人奥林匹克体育场封顶仪式上合影。

(受访者提供图纸)

马超(左)正在指导当地员工的操作流程。(受访者提供图纸)

孙锂华举着中国和莫桑比克的旗帜。(受访者提供图纸)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六年来,坚持协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不仅极大地优化了中国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到了0+,也为沿线国家的协调发展注入了巨大的积极能量。在此过程中,中国专家和工人深入参与了“一带一路”的建设,并与沿途各国同行一道,谱写了丝绸之路共同发展、友谊不断加深的新篇章,留下了中国建设者永远不会忘记的故事。

我的“一带一路”故事

蘑菇种草帮助巴基斯坦减少贫困

■林冬梅,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菇草中心副主任

我的父亲林占燮是真菌和草技术的发明者。他被巴布亚新几内亚人尊称为“布图巴”,意味着这个地区的好运。他曾26次前往当地的东部高原省实施中国福建省资助的菌草旱稻技术项目。近年来,我到巴布亚新几内亚与他共事,深切体会到中国的技术援助给当地人民带来的扶贫开发的希望。

2018年11月,在习近平主席访问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前夕,他在当地报纸上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让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关系再次启航”文章特别提到了细菌秸秆旱稻技术项目。

东部高地省正在沸腾。从14日清晨直到习近平主席离开巴布亚新几内亚,我们继续接听电话,接待成群的游客。我们所谈论的只是感谢习近平主席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友谊。东部高原省的官员认为,习近平主席促进了曹骏旱稻项目,以帮助东部高原,将福建省与东部高原省紧密联系起来,共同减少贫困和增加农民收入。中国为政府控制贫困树立了榜样。

我的“一带一路”故事

目前,东部高原省已将“零贫困”作为2030年要实现的第一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该省正与中国专家小组合作,使该省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我在蒙古建了一座桥

■杨兆伟,中铁建安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桥梁工程设计师

自从在中铁建安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工作以来,我非常自豪地将中国的设计和标准带到蒙古乌兰巴托的雅马格互通式立交的设计中。

Yalmag立交是我院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国际工程。它位于乌兰巴托市中心,是通往蒙古最大的国际航线空港口-钦吉斯喀山国际机场和开发区的主要道路。面对机遇和挑战,公司领导经常鼓励我们,亲自参与项目设计。我们队里的十几个年轻人也决心在中国人和蒙古人之间架起友谊的桥梁。

2017年国庆节那天,我作为来自北京的设计团队代表来到了蒙古。第二天我去现场调查。十月,蒙古寒冷刺骨,到处都是沙子和灰尘,不一会儿,他的手冷得拿不住笔。我受不了了,所以我放下笔,用双手擦了擦,拿起笔记录。连续十天,我掌握了整个规划区的地质、地形和地貌。

在雅马格立交桥的设计中,我们广泛运用了中国先进的桥梁设计技术。我记得有一次,蒙古工程师质疑我们设计图纸中采用的国内汽车荷载标准。为了说服他们,我们建立了相同的计算模型,并按规定分别将两种载荷施加到计算模型上。通过实际计算和比较,确定了中国标准采用的荷载标准远高于毕猛地方标准。从那时起,蒙古工程师不再质疑我们的设计,中国桥梁标准已经在蒙古实施。

我的“一带一路”故事

图尔河被乌兰巴托市民称为“母亲河”。雅尔马格立交桥的主桥正好穿过这条河。为了减少河流污染,我们制定了一项环境保护特别实施计划,以确保乌兰巴托100多万居民使用的生活用水质量不会受到影响。

我们还采用了中国的标准来设计蒙古最大的立交桥——乌兰巴托交警局附近的立交桥。今年9月16日,大桥的主桥通车。当我看到蒙古总理胡兹勒·苏赫出席开幕式,听到他称赞两座按照中国标准建造的桥梁缓解了交通拥堵,方便了市民出行时,我非常激动。我很荣幸能够参与其中,不仅见证了这座桥按照中国标准从头开始设计和建造的过程,也见证了当地交通的改善过程。

我的“一带一路”故事

作为一名中国工程师,我感到自豪

■朱鹏飞中铁二十局安哥拉项目管理部奎达供水项目经理

我今年34岁,将于2016年10月在安哥拉工作。那时,我压力很大。虽然我以前在中国负责工程项目,但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外国水利项目。

奎图供水系统工程位于安哥拉中部毕省奎图市南部,距市中心12公里。它是毕省最大、最完善的供水系统,按照中国标准设计和建造。

当项目正式开始时,我们的团队只有10名经理,平均年龄不到33岁。在国外工作时,我们面临着各种困难,比如不熟悉的行业、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标准。克服语言障碍已经成为我们团队克服所有困难的首要任务。白天忙着工作,晚上大家都聚在一起学葡萄牙语。3个月后,我们已经掌握了500多个葡萄牙语单词,可以和当地人进行简单的交谈。日复一日,我们在工作中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技能。

我的“一带一路”故事

我们承担的所有供水工程都采用中国标准,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中西标准的“较量”。例如,在混凝土施工缝的施工中,我们使用钢板止水,而当地技术人员习惯使用橡胶止水带。为了让他们知道钢板止水带不易变形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我们收集了许多成功案例和国际公认的证明文件,证明该技术应用广泛,成熟可靠,最终说服了他们。

我的“一带一路”故事

在最初的一个半月的净水调试过程中,我们边吃边在现场学习、练习和总结。我们上午召开了预备会议,确定了分工,晚上召开了总结会议。经过多次检查和测试,供水工程全部达到健康水质标准,提前一个月实现了全面供水。

今年10月18日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奎达供水工程竣工仪式。一名当地政府官员看着自来水源源不断地流出,叹了口气,“奎达16万人从头顶水桶取水的苦日子终于结束了!”当地人看见了我们,喊道:“中国,干得好!”许多孩子一看到我们用手机拍照就钻入镜头。歌声、笑声和赞美声融为一体。那一刻,作为一名中国工程师,我感到非常自豪。

我的“一带一路”故事

第二故乡的斗争

■段宏宇,中国铁路建设集团阿尔及尔及吉吉尔国际工程公司区域员工

2008年,作为一名刚刚大学毕业的翻译,我飞了近9000公里到中国铁路建设集团阿尔及利亚分公司,参加在巴哈吉的4万人奥林匹克体育场项目。这是阿尔及利亚第一个能够满足国际比赛的国家体育场,也是该国自21世纪以来最难建造的体育场项目。

飞机一着陆,我就参加了紧张的项目准备工作,从租房子、接水电、买日用品、买办公桌椅,到开户、办理工作证、进口材料,然后沿着蜿蜒的山路,穿梭于五六个部门之间处理业务,每天都是众星云集的戴月,还有数百趟公交车也治好了我的晕车病。对我来说,刚刚走出美丽而嘈杂的校园,这种在荒野中生存的生活是我一生中不能忘记的记忆。

我的“一带一路”故事

当第一批建筑材料抵达香港时,当地已经进入雨季。每当我协调货物运输时,总是下倾盆大雨,所以我的同事们给我起了个绰号“大雨”。由于施工进度紧张,场地泥泞,我们不得不在雨中行驶在省道上,与项目组在只有10℃的大雨中奋战到深夜。正是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我们建造了该项目的第一个活动板房。

虽然在我的同事眼里我是一个白天的“女男人”,但是当我晚上想家的时候,我会默默的哭到天亮。四年的跨境爱情,断断续续的网络信号,甚至一年几次会议,但我丈夫仍然放弃了在重点大学攻读研究生的机会,来到阿尔及利亚支持我的工作。我无法弥补我一生对“小家庭”的亏欠。

时间流逝,季节像一条小溪。在这11年的奋斗中,我从一名女翻译变成了一名工作人员,从“小片段”变成了“片段姐”。我对事业的热爱和对工作的坚持是我作为一名共产主义者最初的内心和使命的实现。

今年6月,拥有4万人的巴哈吉奥林匹克体育场被完全封顶。我经历了过去11年的艰苦工作,享受了“一带一路”的丰硕成果。我将继续坚持“改善环境,创造幸福”的使命,带领我的同事们继续在我的第二故乡阿尔及利亚战斗。

“和中国人一起工作真好!”

■马超中国铁路长安重工公司工程师

2017年1月,我赶赴巴基斯坦,担任卡拉奇-拉合尔公路三标项目部砂石料场经理。我负责砾石场的准备和生产。该项目全长230公里,全部采用中国标准。

今年3月底,这家中国企业通过工程总承包(EPC)方式进行建设,巴基斯坦政府投资规模最大、线路最长、智力水平最高的高速公路正式通车。今天,它所展示的“中国的品质”和“中国的速度”受到了许多路过的巴基斯坦人的称赞。

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尘土飞扬的建筑景象。尽管我在就职前做了很多功课,但当我第一次到达巴基斯坦时,我对恶劣的条件和恶劣的建筑环境措手不及。

我没有想到的是,除了人,机器和设备也会“适应环境”。正当我们忙着组装设备时,冰箱坏了,但我们在当地买不到任何配件。因此,我带着当地的工人去了淘宝,一个偏远地区的跳蚤市场,因为一些小的跳蚤市场经常有中国企业出售的各种机械设备和零配件。实现一个人的抱负需要时间。经过“包围圈”式的搜索,BAI的员工终于找到了可以更换的同类型备件。

我的“一带一路”故事

经过三个月的紧张准备,发电厂、燃油库、炸药库、采掘工作面等设施全部就绪。总重量为1500吨的砾石生产线已经安全建立并投入运营,每小时产量为1200吨,成为巴基斯坦最大的砾石生产线。与此同时,成千上万质量好、价格低的备件也在仓库里“待命”。

砾石场的开放解决了300多名当地人的就业问题,并培训了大量采矿和砾石操作员和维护管理人员。纳迪尔第一次申请砾石场时是一名焊工。由于他出色的表现和勤奋,他逐渐成长为一名焊工班长,并成为当地劳动生产的领导者。

纳丁尔总是自豪地说,“和中国人一起工作真好!”他熟悉生产过程,能独立处理一些小问题。当地工人非常尊敬他,非常喜欢他。每个人都喜欢一起工作。

我们使用的设备和生产技术在当地广受好评。当地政府和周围砂石料场的工作人员经常来学习。我们毫无保留地把我们的经验和技术传递给他们。这是我们对中巴友谊的贡献。

“好味道”米饭好!对中国有好处!

■孙锂华中铁二十局莫桑比克公司员工

我于2017年12月来到莫桑比克工作。今年3月,飓风“伊德”给莫桑比克造成了巨大损失,有一段时间,整个国家陷入了悲痛之中。作为一家在莫桑比克扎根发展的中资企业,中铁二十局伸出了援助之手。

我们所在的马普托住宅是中国商会选择的灾后捐赠中心。在半个月内,我和我的同事总能从我们公司和其他中国企业收到衣服和食物。被子、罐头、饼干、饮料...一个接一个的酒瓶子,让人深切感受到从中国企业和中国同胞到莫桑比克受灾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友谊。我和我的同事是收集捐赠材料的志愿者。虽然收集和整理的任务很重,但当我们听到当地受灾员工对我们说“谢谢你,中国!”同时,他们也感受到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的“一带一路”故事

在救灾过程中,食物短缺非常严重。中铁二十局与中非基金合作管理的“美味”大米项目发挥了重要作用。近50名员工每天分两班工作16小时,加工他们为灾区种植的“美味”大米。

2018年4月是我们接手项目后的第一个收获季节。我很荣幸参加了这个盛大的丰收庆典。一群当地的年轻女孩在收割的稻田里欢快地跳着草裙舞,庆祝这一重要时刻。

在过去的两年里,我还见证了该项目从最初的13000亩扩大到32000亩的种植面积,并在第二年扩大到36000亩。2018年至2019年种植季节,水稻产量从不到3 000吨增加到13 500吨和17 000吨。见证当地合作种植者从30人增加到近500人。看到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我记得有一次,当我和同事去当地超市购物时,超市的收银员给了我们一个竖起大拇指的手势,说:“好味道,好米饭!”对中国有好处!“那一刻,我们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我知道我们生产的“美味”大米越来越为当地人所熟悉,我们生产的中国大米在莫桑比克很香。

职责:吴迪

标题:我的“一带一路”故事

地址:http://www.jcpa.cn/blgxw/2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