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54字,读完约7分钟

照片显示发黄的书页上布满了洞。面对窗外的阳光,被触摸的碎页似乎都碎了。

古籍最常见的损坏是虫蛀、鼠啃、霉烂、粘连、酸化、老化等。传统的修补方法主要是用纸和浆糊手工修补。修理通常包括几个步骤,如揭盖、拆除、修补、支撑、安装和衬里。

全国2800多个图书馆收藏了5000多万册古籍,其中三分之一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根据现有数百名古籍修复人员的数量,修复馆藏的所有古籍大约需要1000年。然而,古籍的保护是时不我待的。

2月15日,中国教育设备采购网最新发布的一条信息让许多高校的古籍图书馆、阅览室及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兴奋不已。大型非接触式古籍期刊扫描仪已在高校得到应用。该扫描仪由两个高分辨率的区域传感器并行使用,使得珍贵的古籍能够被高质量地修复而不会受到任何损坏。据了解,近年来,古籍保护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高科技古籍修复,与时间赛跑

2007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的意见》,提出实施《中国古籍保护规划》。十年过去了,我国古籍的保存和保护有了很大的提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修复古籍200万册,其中高科技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快“浆书灌装机”的批量加工

穿过蜿蜒的走廊,在国家古籍博物馆的深处,有一个简陋的房间,这里是国家古籍博物馆的文献修复室。

几个大书桌上放着各种古籍、放大镜、冷光源书籍补充板、毛笔、剪刀和其他工具。十几名工作人员正在修复手中的古籍。有些人用粘贴的方式粘贴它们,有些人给它们编号并建立电子修复文件。

杜,,65岁,国家古籍图书馆研究馆员,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开始上课,数百人和他一起学习古籍修复技术。然而,除了传统的手工工作,古籍修复现在使用“高科技”。

修理室里放了一台类似打印机的机器。杜告诉记者,这是一台“纸浆书灌装机”。“这台机器能在几十秒内修好一页书。这本书越破,越能修补。”杜·说,用这台机器修理古籍,一个人一天可以修理40片叶子,但如果用手工修理一本破损的古籍,一天只能修理1至4片叶子,这样大大降低了效率。

"有些事情机器比人类做得更好."杜说,以前的师傅都知道纸的成分是手工的,不管是麻纸、竹纸还是混合纸。然而,他已经有十到八年没有学会这种技能了。即使他学会了,他有时也会觉得它是错的。

现在有了显微镜,只要把书放在显微镜下,纸的成分就能立即被识别出来。不管修复者有多厉害,他都无法和显微镜相比。这就是“高科技”的优势。

360本书脱酸生产线日常加工

另一个高科技展示其才能的地方是解决全球性的古籍保护问题,如“酸化”。

“纤维素是纸张的主要成分,也是纸张强度的主要来源。在酸性条件下,纤维素容易水解,这将使纸张老化。”据国家图书馆古籍博物馆文献保护组组长、古籍保护研究室主任周介绍,木材、竹子、稻草等造纸原料中,有的本身是酸性物质,有的经过长期氧化水解产生酸性物质,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加速了纸张的酸化。目前,纸张酸化已成为影响文件保存的世界性问题。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历史文献和珍贵书籍受到酸化的威胁。

高科技古籍修复,与时间赛跑

如何根据我国的特点,快速、有效、大量地对文献进行脱酸处理,已经成为图书馆界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2015年,国家图书馆古籍保护科技重点实验室在大量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国外文献的脱酸溶液、工艺路线和脱酸设备进行了研究和改进,开发了无闪点、安全性较高的脱酸溶剂,并开发了小型一体化批量脱酸试验机,有效实现了脱酸。

高科技古籍修复,与时间赛跑

该设备一次可放40或50本书,最后通过引入溶液、浸泡、甩干、出液、加热、干燥,将脱酸的书取出。据报道,一批图书的脱酸时间约为40分钟,经过干燥、前期准备等工序,脱酸时间约为2小时。脱酸生产线的脱酸能力约为360卷/天,年脱酸能力约为9万卷。

“数字化”带来划时代的变化

《中国古籍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立中国古籍联合目录和古籍数字图书馆,运用现代技术加强古籍的数字化和缩微化。

去年9月,国家图书馆向公众开放了“中国古籍资源库”,其中包括10,975本珍本图书和91,467张图片,约占国家图书馆馆藏珍本图书总数的三分之一。到2016年底,国家图书馆计划发行第二批超过6200本的珍本图书和图片,到2017年底,珍本图书和图片的数量将达到23000本。届时,国家图书馆80%以上的珍贵古籍将在网上免费提供。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兼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庆说,国家图书馆收集了全国60%和80%的古籍。“数字化是保护古籍最快、最经济的方式。一本书只有体现成千上万本书,才能被保存下来。”

在图书馆界看来,数字化是保护古籍的有力手段。然而,在学术界看来,古籍数字化有效地解决了保护与利用的矛盾。

复旦大学中国古籍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沈乃文说,回顾历史,古籍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变化。首先,在汉晋时期,纸质书籍逐渐取代了竹子和丝绸。第二,自五代和北宋以来,印刷书籍逐渐取代了手写书籍。第三,清末民初,机器印刷书籍取代了手工雕版印刷。"与这三种变化相比,原始书籍逐渐让位于更方便、更有效的书籍形式。"

高科技古籍修复,与时间赛跑

沈乃文说,我们现在正处在另一个变化的门槛上,那就是古籍数字化的迅速到来。“我们所有的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平等地获得古籍资源,这将带来学术研究的全面突破。”

“毕竟,古籍是珍贵的文物,我们阅读它们的次数是有限的。我们不能为我们这一代或子孙后代阅读它们。数字化后,读者将不必去图书馆,而是可以在家在线查看。”张志庆说。

天津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李国庆说,全国各级图书馆应积极与国家图书馆合作,尽快建设中国古籍数字图书馆,让全社会共享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古籍是国家的,也是民族的。只有通过合作,我们才能充分利用古籍。”

扩展阅读

“纯手工”修复古籍需要几千年的时间

郭图收藏了200多万册古籍。只有19个恢复者,占80后的一半以上。年龄最大的是杜·微生,他已经工作了43年。有数百名学生选修了其他课程。然而,只有8名他长期培养的学生在郭图古籍博物馆的文献修复室工作。

与大量的收藏相比,修复小组一天只能修复几页,在严重损坏的情况下,一两天只能修复一页。

"修复古籍需要非常小心。"杜说,在珍贵的古籍面前,任何错误都会给它们带来致命的伤害。在他43年的工作生涯中,最难修复的是敦煌手稿和西夏插图。“西夏传说已经严重受损。我只用了一个星期就打开了纸卷。我只能用镊子一点一点地把它剥下来,否则它会完全折断。”杜对说:

古籍修复需要缓慢的工作和细致的工作,但目前古籍保存的现状是不够的。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兼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庆说,2007年进行了一项调查。这个国家从事古籍修复的人不到100人,而且大多数都很老了。此后,国家和省级古籍保护中心举办了100多期培训班,培养了数百名古籍修复人才,但人才短缺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

高科技古籍修复,与时间赛跑

数百名古籍修复人员面临全国2800多个图书馆收集的5000多万册古籍,其中三分之一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在我国的图书馆界,有一种说法是,根据目前古籍修复人员的数量,将需要大约1000年来修复所有收集的古籍。

职责:胡彦明

标题:高科技古籍修复,与时间赛跑

地址:http://www.jcpa.cn/blgkj/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