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43字,读完约3分钟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培育创新沃土,营造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充分激发创业精神,调动全社会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凝聚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我认为这篇文章很好地总结了创新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历史经验也表明,文化是发展的基础,创新离不开文化的支持和引导。只有孕育出一种充满理性、活力和创新意识的民族文化精神,才能实现蓬勃的大众创业和创新,才能规范和实现大规模的科技创新。创新文化必须回归文化创新,这是逻辑的必然,也是现实的要求。科学精神的提升无疑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创新文化应奠定科学精神的坚实基础

科学精神的核心是实证、实事求是、理性和批判,这是一切创新和创造的精神源泉。科学精神是科学发展最宝贵的成果。它起源于科学活动,但超越了科学本身。它使科学具有巨大的大众文化价值。由于近代中国没有经历科学革命的洗礼,科学精神的缺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缺陷,科学精神的缺失导致了创新不足等诸多问题。当前,当务之急和重要的任务是将科学精神嵌入传统文化的基因中,渗透到人类的头脑中,成为人性的一个组成部分。

创新文化应奠定科学精神的坚实基础

科学的传播和普及无疑对科学精神的弘扬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使命和目标是追求科学工具和文化价值的充分实现,从而启迪人民的智慧,提高人民的素质,建设新的民族文化。学者们指出,科学传播和普及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实用的,它普及实用的科学技术知识,促进人们生活和工作质量的提高。第二种是公民类型,它使公众能够理解和应用科学,并民主地参与科技决策过程。第三是文化类型,引导大众欣赏科学及其科学文化。遗憾的是,科学在我们生活中的传播和普及有意或无意地过于局限于第一个层面——当然,不同群体对科普内容的优先性有所考虑,但在理解和策略上也有误解。

创新文化应奠定科学精神的坚实基础

例如,我们经常听到一个口号,在我们的科普工作面向公众的需求,这无疑反映了以人为本的科普理念,但它不能限制自己。科普不仅要满足公众的实际需求,还要有引导公众的责任。因为,在现实社会中,仍然很少有人把科学视为纯粹的功利主义爱好,公众的需求不可避免地有他们自己的实际特点,而且他们也更喜欢娱乐和娱乐层面的东西,这显然不是科学的全部。科学中有更简单的概念、思想、逻辑甚至崇高的科学精神。它们不能总是转化为噪音和兴奋。如何让公众有意识地欣赏科学确实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创新文化应奠定科学精神的坚实基础

为了使科学精神深入人心,科学必须具有传染性。像牧师布道这样的道德教育显然是不可行的。这种科学是尊重的但不亲密,尊重的但不爱。只有用理性去说服人,用情感去感动人的科学才是可爱的科学。科学精神很难独立于其他人类精神而存在。只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不分彼此地融合和传播,公众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所有的心理期望和精神需求。

创新文化应奠定科学精神的坚实基础

科技是用来强国的,文化精神是立国之本。科学传播和普及的崇高境界在于将科学精神融入民族文化的血液。这需要那些传播科学并不断超越自己的人的高超技能。只有宽广的人文视野才能实现科学传播和普及的成功,科学精神才能成为大众文化的边缘,成为创新和发展的最强文化基础。

职责:胡彦明

标题:创新文化应奠定科学精神的坚实基础

地址:http://www.jcpa.cn/blgkj/873.html